人文歷史記錄片《三門讀海》之二:故國旗幡海上來
上傳時間:2010-10-12 瀏覽量:6951
仙巖洞,曾經(jīng)是來到三門灣求仙問道者建立的一座道觀,。
海角天涯,。從仙巖洞再往前,,就是海,。
“四海之內(nèi),,莫非王土,;率土之濱,,莫非王臣”。
以海為生的越人已然消逝,。和所有的沿海之地一樣,,海邊的三門,在天下爭霸者的眼中,,是最為邊緣的王土,。
稱王者所要的王土,只是陸上的江山,。
每一次王朝更迭,,都是陸上江山的易主。
那些失去了江山的王朝,,最終走向了哪里,?
出片名
故國旗幡海上來
——三門讀海之二
浮門江——三門灣海域的一條江。
浮門村——三門健跳鎮(zhèn)的一座漁村,。
公元557年,,浮門江迎來了一艘龍舟。
一個失去了江山的王朝,,在這里倉惶上岸,。
他們是南朝陳霸先之后,陳宣帝次子南宮王的后裔,。
浮門村迎來的,,或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逃亡海上的王朝。
當年的陳霸先沒有想到,他從梁都建康一個看守油庫的小吏,,到成為坐擁天下江山的陳朝開國皇帝,,僅僅三十三年,他的王子王孫們會被追逐著只能在海上漂浮,,最后只有這個海邊的浮門村,,才能供他的后人落足。
浮門暫泊豈長居——一位叫做陳大門的后人,,在這個海邊的漁村寫下了這樣的詩句,。
初來乍到的王族后裔,對于剛剛失去的江山依然心存幻想,。
浮門村背倚著的這座小山,,被他們命名為“蟠龍山”。
在蟠龍山的周圍,,依稀還可以找到殘存的石墻,、石磚。當年的陳霸先后人,,在這里建起了陳皇家廟,,供奉起陳景、陳武,、陳文三帝遺像,。
即便是陳皇的家廟,亦已被歲月淹沒,,后人立起了這塊石碑,,表明它曾經(jīng)的存在。
石碑上所寫的古安住寺,,在韓愈為浮門《陳氏宗譜》所作的序中也有記載:(陳氏)為楊堅所滅,,避災(zāi)浮海至浙臺浮門。厥族之衍,,建安住寺,。
這些陳霸先的后人,在三門灣的潮漲潮落中,,并沒有等來陳朝的光復(fù),。
五十余年之后,當滅陳的隋朝又被唐朝所取代時,,在江山的又一次易主中,,曾經(jīng)“浮門暫泊豈長居”的陳氏后人,將陳皇家廟悄然改作了安住寺,,意謂佛已安住,,人亦扎根,。
陳氏后人(同期聲)
這里原來是家廟,后來改為寺廟,。和尚有三百多,。我小的時候,大殿還在,,原來還有一個姓陳的老和尚在,。文化革命時都被拆了。原來這里放的都是牌位,。
今天,,陳霸先的后裔們正在重修文革中被毀的安住寺,。曾經(jīng)的陳皇家廟,,在浮門江一千五百年的濤走浪飛中,已然淡出記憶,。
當落寞的陳朝王族后裔,,在浮門村以另一種形式的信仰,安妥了族人的靈魂時,,圍繞著成王敗寇的追逐和被追逐,,三門灣的這道浮門江,迎來了又一個逃亡的王朝,。
佇立船頭的,,正是剛從“靖康之變”中回過神來,在應(yīng)天府登基不久的宋高宗趙構(gòu),。
又一次揮戈南下的金兵,,將這個王朝趕向了大海。選擇海上的逃亡,,或許是這個王朝唯一安全的選擇,。
被一支支船隊負載著的大宋王朝,開始顛簸于浙東近海,,稱為行朝,,長達兩年。
公元1129年的正月,,三門灣的這道浮門江,,迎來了這個行朝。
宋高宗攜嬪妃幕僚,,設(shè)席龍船,,在浮門江祭天謝年。
這個因為琴的“曲律”而誕生了宋詞的王朝,,即便漂泊到了海上,,依然放不下心頭的那一把琴,。
祭天之后,宋高宗面海操琴,。
琴聲中,,傳來了遠處安住寺的鐘聲,還有浮門村陳霸先后人謝年的鞭炮聲,。
這位年僅二十五歲的君王,,要的是君臨天下。安住寺的鐘聲,,讓他亂了琴弦,。他的命運,會和浮門村里陳霸先的后人一樣么,?
他舉起手中古琴,,投向浮門江。
就在古琴入水時,,一條大魚躍入龍船,。隨同趙構(gòu)南逃的吳夫人,當即舉香稱賀,,稱此為“白魚之祥”,。
白魚之祥,說的是當年周武王渡河伐紂時,,有白魚躍入舟中,,結(jié)果周軍大勝。
高宗興之所至,,泊岸登陸,。
三門健跳鎮(zhèn)這個廢棄的碼頭,因此被命名為 “車馬渡”,。
“愿同越勾踐,,焦思先吾身。艱難務(wù)遵養(yǎng),,圣賢有屈伸”——越地海上的行朝,,讓宋高宗想起了同樣曾經(jīng)被俘為奴,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,。
在這一年的歲末,,趙構(gòu)將杭州升格為臨安府。他做的第一件事,,就是部署落實大量的船只,,從海路接納那些追隨著他南逃的官員、商紳,,甚至士民匠人,。
杭州城的人口從二十萬猛增到了近百萬,。
當趙宋王朝在海上顛沛流離時,還有一位孱弱的女子,,緊緊追趕著同樣被追逐的行朝,,來到了三門灣。
在她的身后,,是滿載著各朝名家書貼,、寫本、漢唐石刻副本,、三代鼎彝的車隊,。
她就是被譽為中國五千年第一大才女、婉約派詞人的代表李清照,。
在這樣一個不知“夕之所至”的逃亡途中,,李清照為什么要帶著這樣的車隊逃亡?
陳祥麟(臺州市文聯(lián)副主席)(同期聲)
因為這里邊有一個歷史前提,,就是有謠言說他的丈夫趙明誠就把很多珍貴文物獻給了金人,。所以說她這次行為從她個人家庭的這樣一個窄小的角度看,,有為她的丈夫洗清冤屈的,。
李清照要做的,就是把她的丈夫于戰(zhàn)火中萬死護持留下的這些文物,,進獻給漂泊于海上的行朝,。
當她一路追到明州,今天的浙江寧波時,,宋高宗已從明州下海,,李清照又從陸路追到三門。
陳祥麟(同期聲)
對她這次行動呢,,我有兩個性質(zhì)上的一種判斷,。一個,是一個文化搶救運動,。她直接的一個意義就是為我們保留下來了一大批的文化國寶,。在這種異族入侵的,兵荒馬亂的年代,。
但我覺得,,恐怕應(yīng)該更大的來看這個事情的性質(zhì),她本身就是一種忠君行為,。這就好像很多具有風(fēng)骨的文人學(xué)士在改朝換代的時候死不低頭一樣,,緊追一個風(fēng)雨飄搖的,應(yīng)該說很少希望的,,這樣一個君主的隊伍,,追隨這樣一個隊伍,。所以我就是說,在這樣一個層次上應(yīng)該看得出也是種文化人,,一種政治氣節(jié)的一次展示行為,。
晚年的李清照,幾乎將所有的精力放到了整理補編《金石錄》中,,這部巨著收錄了她和丈夫趙明誠所收藏的夏,、商、周三代至隋,、唐,、五代金石拓片兩千余種。在她六十七歲時,,終于完成了這個浩大的文化搶救工程,,進呈南宋朝廷。
“到臺,,臺守已遁,,之剡。出陸,,又棄衣被走黃巖,,雇舟入海奔行朝。時駐蹕章安,,從御舟海道之溫,,又之越……”
在《金石錄后序》中,李清照聲淚俱下地寫下了當年追隨大宋海上行朝時,,在三門灣所經(jīng)歷的艱辛,。
陳祥麟(同期聲)
那么對她這樣一個行為呢,有一種感覺呢給人感覺也是一種很酸楚的感覺,,跟宋高宗南下逃亡,,這樣整個歷程給人的感覺一樣。
公元1129年的歲末,,一直在海上逃亡的大宋行朝,,面對追到海邊的金兵,在明州組織了一次漂亮的反擊,,殺敵上千,。
海邊的這一場明州之戰(zhàn),使得本來就有歸心的金兵有了恐慌,,開始了大撤退,,
在大海上幾近亡命的大宋皇帝趙構(gòu),終于回到了陸地,。
公元1138年,,趙構(gòu)皇帝定都于杭,。
七年之后,在浮門江捕魚的三門漁民,打撈上了當年宋高宗投下的御琴,,還于朝廷,。
三門灣的這道浮門江,從此更名為琴江,。
出片花
潮起潮落,,江山更替。
海上行朝的經(jīng)歷,,讓宋高宗趙構(gòu)開始真正地思考海洋,。
“市舶之利最厚,若措置合宜,,所得動以百萬計,,豈不勝取之于民?”
趙構(gòu),,讓這個曾經(jīng)被動地逃亡海上的王朝,,開始了主動走向大海的轉(zhuǎn)變。
除了在明州設(shè)立市舶司,,這個發(fā)明了指南針的王朝,,在漫長的海岸線上,為海上船隊的導(dǎo)航立起了燈塔,。
三門灣的海面上,,從事海外貿(mào)易的船隊往來不絕。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次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,。
在宋吳自牧所著的《夢梁錄》中,他這樣描寫當年的“海商之艦”,,“大者五千料,,可載五六百人�,!�
五千料相當于六七百米的長度,。
海上貿(mào)易的開拓,讓這個王朝在歷經(jīng)了海上的逃亡之后,,進入了長達一百四十多年的繁華,。
一百多年的西湖歌舞,讓這個王朝失去了海上行朝的記憶,。
公元1275年,,元軍兵臨臨安城下,當年僅四歲的宋恭帝發(fā)出“天子有難,,天下勤王”的詔書時,,南宋官員接踵棄官而逃,。只有江西贛州的知府文天祥,帶著一萬多臨時征召的人馬趕到,。
次年二月初五,,杭州的皇城內(nèi)舉行了受降儀式,恭帝退位,,元將伯顏以勝利者的姿態(tài)進入臨安城,。
在與納降的帝后嬪妃一起被押往元朝大都的途中,文天祥在鎮(zhèn)江得以逃脫,。
三門花橋鎮(zhèn)這個殘存的院落,,在公元1276年,迎來了從海上逃亡到這里的文天祥,。
當年的這個院落,,是當?shù)氐囊晃秽l(xiāng)紳張和孫所辦的學(xué)堂。
李秀興(三門花橋鎮(zhèn)文化站站長)(同期聲)
這個地方原來是綠漪堂,,張和孫先生原來在這里建了個學(xué)館,。當年文天祥在元營脫險之后。路過貓頭洋,,進入仙巖港,,路過仙巖洞。當時他走到這個地方,,天已經(jīng)晚了,,聽到這里書聲瑯瑯,走進去一看,,和張和孫先生這樣認識,。
在《張氏宗譜》的記載之中,張和孫自幼“讀書知大禮,,能射行武,,隱居獨樂。宋文公航海自南道經(jīng)其家,,遂留守焉”,。
就在那一晚的留宿中,文天祥與張和孫約定,,由張和孫在當?shù)貜V招勤王義軍,。而文天祥南下閩廣。賓主相約復(fù)興宋室,。
今天這個平靜的花橋鎮(zhèn),,在當年迎來了蜂擁前來的勤王義兵,而三門的民眾,也投入了復(fù)興宋室的救亡之中,。
“御筆封樓傳千古,,半縣糧餉祝千秋”。亭旁岙樓村的樓氏宗祠,,掛著這樣的一副對聯(lián),。
在當年,這個村的鄉(xiāng)紳樓義民,,捐出了相當于半個縣的財富支援勤王義軍,,文天祥因此為這座祠堂手書了“承恩堂”三字。
然而,,一個走向沒落的王朝,,又怎能是一個文天祥所能挽回?
公元1277年, 勤王義軍在與元將張弘范的一場海戰(zhàn)中戰(zhàn)敗,,張和孫被俘遇害,。
在三門方前村,張氏宗祠里的這些村民都是張和孫的后人,,而他們的始祖,,是張和孫在遇害之后唯一留下的后人。
方前村村民(同期聲)
張和孫的兒子沒有被抓去的,,這個兒子為了不敗壞祖上的門風(fēng),,我父親被抓去了,我難道還逃命啊,,結(jié)果挺身而出,。他還有一個小兄弟在家里,下面的人感到傷心,,人丁搞沒了,,把這個小孩子救出去,在外面撫養(yǎng),,發(fā)展到我們方前村目前,,我們張姓的人家有一百二三十戶左右。
在中國歷史上輝煌了三百一十九年的宋朝,,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走向大海的宿命。
公元1279年,,再一次回到海上的大宋王朝,,再也沒能回到陸地。
南宋小朝廷在崖山海戰(zhàn)中戰(zhàn)敗,,左丞相陸秀夫先是“仗劍驅(qū)妻,、子入海”,再背起南宋最后的皇帝,,年僅七歲的趙昺,,縱身跳進大海。趙宋皇族八百余人集體跳海自盡,。
大宋王朝的樂章,,在大海完成了絕唱。
在三門亭旁的鄉(xiāng)間,,有一座不起眼的金四娘娘廟,,供奉的金四娘娘,是當年寓居于此的宋恭宗時代的尚書金殿公的四女,。
公元1283年,,宋右丞相文天祥在元大都被害。消息傳來,,金四娘娘與胞妹一起,,雙雙跳海自盡,以身殉國,。
今天,,亭旁的鄉(xiāng)民依然會來祭掃這座金四娘娘的衣冠冢。而在三門灣的漁村,,金四娘娘則已演化為魚師娘娘,,成為了一位專管魚類或其他水族的人神
在張和孫所在的花橋鎮(zhèn),當?shù)佚垷舻闹谱魉娇胺Q一絕,,這是當年的勤王義軍傳下的手藝,。
這里還有一座五龍廟,供奉的五條龍,,據(jù)說在當年的趙構(gòu)皇帝逃亡到三門灣時,,為他保駕護航。
明洪武年間,,明太祖朱元璋為紀念文天祥的功績,,在仙巖洞內(nèi)建起“文信國公大忠祠”, 這座始建于晉代的“法云院”,,從此開始供奉起南宋最后的孤臣文天祥和三門當?shù)氐牧x士張和孫,。
宋高宗投琴的三門灣,留下了這個王朝最后的琴聲,。
三門灣所在的這一方海域,,似乎總是只能在一個王朝走投無路之時,成為他們的棲居,,
公元1644年,,李自成攻克北京,明朝崇禎皇帝自盡,同時,,清王朝踏過山海關(guān),,開始了又一次江山的爭奪。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輾轉(zhuǎn)南遷,。
這些南遷的文臣武將,,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,重建明朝,,然后揮師北上,。他們擁立的福王、潞王,、益王,、唐王、魯王,、靖江王等政權(quán)先后建立,,史稱南明。
公元1647年,,三門灣迎來了被清兵追逐的魯王朱以海的船隊,。
就在當年宋高宗沉琴的這道琴江之畔,就在這個叫做健跳的海港,,當年的明魯王朱以海率文臣武將,,在此監(jiān)國。一起輔佐魯王的,,有左副都御史黃宗羲,,兵部侍郎張蒼水。
琴江停泊的船隊,,成為魯王與臣僚議事的朝房,。
黃宗羲在他的《魯王行朝錄》中這樣寫道:“以海水為金湯,舟楫為宮殿”,,“御舟稍大,,名河船,其頂即為朝房,,諸臣議事在焉,。”
在三門灣的“落日狂濤”間,,黃宗羲和他的君主“君臣相對,,亂礁窮島,衣冠聚談”,。
三門的健跳港由此成了東南沿海各省反清復(fù)明的政治和軍事指揮中心。
公元1649年,清軍攻打健跳。張蒼水等護送魯監(jiān)國移駐舟山,。
在行將離開監(jiān)國兩年的健跳時,,在三門灣的海邊,魯王設(shè)起了一個祭壇,。他誦讀著張蒼水以“三戶亡秦之志,,九章哀郢之辭”起草的《祭海神文》,乞求海的庇佑,,誓師北伐,。
三門灣,終于在一個王朝走投無路之時,,以海的名義接受了他們的祭拜,。
但這些被明朝的遺臣們在沿海一帶擁立的南明小朝廷,所謂的監(jiān)國看起來更像是一場鬧劇,。在魯王即位之時,,南邊的福建又擁立了唐王,兩個小朝廷都號稱自己才是大明王朝正統(tǒng)的繼承者,。
張蒼水護送著魯王,,從三門灣移師舟山時,鎮(zhèn)守舟山的守將借口自己擁立唐王,,拒絕魯王進入舟山避難,。
“殘陽不駐故國,壯志難酬英雄”,。
當反清復(fù)明的夢想最終破裂時,,黯淡的張蒼水解散了軍隊,帶著少數(shù)隨從,,又回到了三門灣,,筑塘捍潮,開墾自給,。在三門灣的一座海島上被清軍俘獲,,就義于杭州官巷口。
“礁聲寄古哭,,古哭尚殷殷,。誰謂孤篷間,新恨高氤氳,�,!�
就在張蒼水喋血海上之時,在三門灣畔的海風(fēng)之中,,黃宗羲在內(nèi)心對自己發(fā)起了拷問:這樣的王朝是否還值得他去為之光復(fù),?
在這樣的拷問中,,三門灣的這一方海域,留下了黃宗羲的哭海,。他寫下了《海外慟哭記》,。
為反清復(fù)明,黃宗羲曾奉魯王之命出使日本借兵,。他從三門灣渡海到了日本長崎,,在去京都之前,他猶豫了,。明朝末年,,東南沿海倭已成患,而現(xiàn)在為了這樣的一個王朝,,如果向日本借兵,,會不會外患不除,又引虎狼,?
與此同時,,無論是圍繞在魯王還是唐王周圍的各派勢力,在反清復(fù)明的旗號之下,,算計的無非都是各自的利益,。而在這些口號堂皇的戰(zhàn)爭之中,涂炭的永遠是黎民,。
公元1659年,,黃宗羲離開了眼前的這一片海洋,收拾起書卷,,在寧波的這座白云山莊,,著書講學(xué)。他謝絕了康熙帝的一次次征召,,從此“數(shù)間茅屋盡從容,,一半書齋一半農(nóng)”,創(chuàng)立了以求“經(jīng)世致用”的“浙東學(xué)派”,。
兵敗之后的魯王朱以海,,離開了三門灣,以明藩王的身份借住金門,�,;倚闹啵媳碛谟罋v朝廷,,放棄監(jiān)國名義,,終老于與大陸隔海相望的金門島。
他再也沒能回到大明朝的陸上江山,。
故國旗幡海上來,。
三門灣滿山島上的那座孤魂祠,,還有那面招魂幡,也將這些走向海上的王朝,,永遠地收藏了吧,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