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文歷史記錄片《三門讀�,!分模涸E海
上傳時間:2010-10-19 瀏覽量:5138
東屏村,,三門橫渡的一座古村,。
東屏村的始祖,,是鄒魯之地一位姓陳的儒生,。
公元1661年的六月,,這個村的陳氏族人,,突然焚毀家園,,舉族遷移。
邁過村口的這座石橋,,不遠處,,就是盛產牡蠣的蠣江灘。
一百多年前,,即便是從蠣江灘蜂擁而至的四千倭寇,,也未能讓這些陳氏族人訣別自己的家園,訣別三門灣的潮起潮落,。
此刻,,這支背對著大海的隊伍,遷徙的方向只有一個:與海相反。
他們也只有這樣的一個方向可供選擇,。
在這樣的行程中,,身后的三門灣離他們越來越遠。而那里的海潮,,已經陪伴了他們數(shù)百年,。
“忽而落葉不歸根矣!”
他們不知道自己將走向何方,。
他們,,為什么要訣別朝夕相伴的大海?三門灣的這一方海域,,究竟發(fā)生了什么,?
出片名
訣海
三門讀海之四
依靠海道航運的便利,東屏村曾經是三門灣一帶最為繁華的村落之一,。
除了門楣上依稀的商號,,和這些殘存的雕梁畫棟,這個古村還出過一位武舉人,。
這一把要兩位壯漢才抬得動的大刀,,在當年武舉人的手中,舞起來如同行云流水,。
所有的這一切,,因為海,都在公元1661年夏天的三天里終結,。
陳氏宗祠保存著的這本民國《陳氏宗譜》,,留下了這樣的記載:順治十八年,寇氛方熾,,奉文悉從濱海居民,,三日內盡焚其盧。
順治為什么要這些濱海居民在三日內悉數(shù)遷遣,?
這一年,,來自關外的女真族建立的清朝,在定都北京十七年后,,俘獲了明朝最后的皇帝永歷帝,。
在三門健跳監(jiān)國的明魯王,已經逃亡金門,。
但依然據(jù)守臺灣的鄭成功,,讓這個王朝心生忐忑。魯王是否會聯(lián)合鄭成功的武裝,?一直據(jù)守沿海島嶼,,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各派殘余勢力,是否會卷土重來?
順治皇帝由此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遷海令,。
這個遷海令,要在中國北起河北,,中經山東,、江浙、南至閩廣的海岸線上,,建起一個無人區(qū),。
“彼島上窮寇內援即斷,來無所掠,,如嬰兒絕乳,,立可餓斃矣!”
在滿清王朝的想象之中,,已被他們趕向大海的明朝殘存勢力,,只要切斷了他們與陸地的聯(lián)系,大清朝的江山即可確保無虞,。
三門灣所有的沿海鄉(xiāng)村,,都和東屏村一樣,被勒令內遷三十到五十華里,。商船民船一概不準入海,。
因為曾經是明魯王監(jiān)國的所在,三門灣一帶的遷海,,由清廷兵部尚書蘇納海親率大軍執(zhí)行,。
“以海賊累犯,由附海居民接濟,,邊海悉行遷遣,,限兩月止,不遷者殺,�,!�
三門灣的海風,聽到了蘇納海宣諭的這道圣旨,。
王瑞人:三門縣志編委(退休) (同期聲)
清朝大遷徙,,這個是我們東南沿海地區(qū),發(fā)生的一個驚天大災難,。
清朝呢政府用那個木樁,,這個用木樁圍遷。這個樁內呢,,沒有一戶人家,,也沒有一個人。這個像我們葛岙這個地方,有個青年他不服氣,,跟那個清兵發(fā)生了矛盾沖突,,清兵就用那個這個短刀,往他身上刺,,連刺十八刀,。
因為這一道遷海令,沿海居民經歷的大遷遣慘狀,,正史中鮮有記載,。
當年的浙江總督趙廷臣,在巡查三門灣的大遷遣時,,留下了這樣的詩句:“欽承簡命出長安,,無限凄涼帶淚看。寄語朝中諸執(zhí)事,,鐵人無淚心也寒,。”
退休了的三門縣志編委王瑞人,,在整理他的祖上,,清初秀才王文貴的文稿時,發(fā)現(xiàn)了記錄大遷遣慘狀的《起遷歌》,,全詩六十多句,,四百余字,字字帶血,。
一炬燒盡沿村屋,,墩臺營寨密如棋。
苦哉筑界幾時休,,嗷嗷度日無歸期,。
遷海結束,當年魯王監(jiān)國的健跳,,幾成空城,。山海相接的三門灣,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寂寞和孤獨,。
“憫家乘之失考,,痛世澤之流亡”。
公元1683年,,當臺灣最后被清軍攻陷,,清朝的康熙帝下詔廢除“遷海”令時,,三門灣的百姓,,流落他鄉(xiāng)已經整整23年,。
東屏村的陳氏族人“哀鴻始歸”,他們看到的故土“滿目蒼夷”,。聊可慰藉的,,是“倦鳥歸林,尚存一息,�,!�
秀才王文貴所在的葛岙鄉(xiāng)王家村,至今依然留存著當年大遷遣時拆毀的房屋,,一道道殘垣斷壁,,記錄的,,是這片土地,,以及三門灣黎民的訣海之悲。
東屏村回歸故里的陳氏族人,,再也無力重續(xù)繁華,。
當年管轄三門的象山縣,這一年登記在冊的人口,,比遷海之前的順治初年,,減少了將近一半。
當這個王朝一廂情愿地讓他的子民訣別大海時,,他的子民,,也以自己的步伐,在走向大海與服從王權之間做出了自己的抉擇,。
禁海者與蹈海者的博弈,,在三門灣再一次上演。
這一次的博弈,,這個將大海堵在江山之外的王朝,,面對的除了他的子民,還有大英帝國的軍艦,。
在遷海令頒布一百三十余年之后,,三門六敖這個曾經設立了巡檢司的海邊,立起了一座大王府,。
大王府的主人,,是來自福建漳州的漁家后代蔡牽。如同當年徽商出身的王直一樣,,他率領著兩百多艘武裝海船,,游弋于浙、閩,、粵海域,,販運越南及南洋各地土產,。
在攻占臺灣淡水、鳳山等地后,,蔡牽的海上武裝已經多達兩萬余人,,號稱鎮(zhèn)海王。
鎮(zhèn)海王這支從事海上走私的武裝船隊,,在大清王朝的海域上馳騁了整整20年,。
公元1814年的秋天,在三門灣這座漁山島的海面上,,清軍閩浙水師終于將蔡牽團團圍住,。
突圍無望的蔡牽調轉船頭的鐵炮,首尾相舉,,自裂其船,,與妻小及部眾兩百五十余人一起,在三門灣沉海而死,。
三門小嶺下村的這座康寧廟,,廟門前擺放的這尊紅夷大炮,在當?shù)貪O民的傳說中,,是當年蔡牽自戕的鐵炮,。
康寧廟守廟人(同期聲)
這門鐵炮啊,這是清朝以前,,海軍同蔡牽打起來,,這個是用來炸船的炮,綁在船上,,放在海邊,,我們這里的村民看到它,把它扶過來,,抬到這里,。
盡管遷海令已經廢止,自明以來的海禁,,直到十七世紀中晚期的清代,,依然延續(xù)。
當年的嘉慶皇帝屢次頒詔,,出海商船以“一丈八尺為準”,,船上人員、鐵器,、米糧,、淡水均有限額,違禁出海采捕和私販貨物者,,發(fā)“黑龍江為奴”
而此時,,在這個古老帝國的另一端,,大航海時代的到來,給歐洲帶來了無數(shù)的發(fā)現(xiàn)和希望,。因為海洋的存在,,這個星球的所有地域都已經聯(lián)結在一起。
嘉慶迎來了大英帝國踏海而來的軍艦,。
公元1816年,,就在大清王朝消滅了從事海上貿易的蔡牽之后,英國人提出了割讓浙江沿海島嶼,,同時開辟通商口岸的要求,。
這一年,英國人從海上運抵這個大清帝國銷售的鴉片,,已經達到了四千多箱,。
把握不定的嘉慶皇帝就此詢問新任的兩江總督孫玉庭:英國是否富強?
而孫玉庭的回答是:“西洋諸國之需茶葉,,亦猶北邊外之需大黃,,我若禁茶出洋,,則彼窮且病,,又安能強?”
嘉靖皇帝滿意地笑了,。他拒絕了英國的要求,。
在這位王朝的最高統(tǒng)治者看來,只要禁絕了與西洋諸國的海上通商往來,,又何愁江山不穩(wěn),。
坐定了江山的王朝,不需要海外的世界,。
出片花
三門灣的海面,,蹈海者的身影從未絕跡。
除了鴉片,,除了炮艦,,踏海而來的,還有來自西方的傳教士,。
他們在這里開設教堂,,傳播基督教義。
三門灣的海域,,已經習慣了敬天法祖,,忠君禮佛。
當東西方的神祗,,在這片海洋相遇時,,三門灣,,又將激起怎樣的波濤?
公元1858年,,曾經跟隨傳教士學習《圣經》的洪秀全發(fā)起的太平天國,,已經讓這個大清王朝亂了十年。
這一年的的6月15日,,就在當年葛玄煉丹,、梅盛誦經的丹丘寺,三門亭旁鐵場村的王延圓和賴岙村的賴余沈,,在這里揭竿而起,,推舉出了“天下耙平王”。
對于“天王”和“創(chuàng)上帝會”聞所未聞的山民,,在這個女真族創(chuàng)立的王朝,,想當然地以“反清復明,耙平天下”為旗號,,以此效仿天王,。
在張貼出了《討韃靼檄》后,他們旋即又來到了鐵場村這座小小的廟宇——北斗庵,。
就在這座小廟,,這些自稱紫微臨凡的農民軍,開始了封王拜相,。
因為沒有合適的服裝,,在發(fā)完了搜羅來的戲服之后,北斗庵這些神像披著的神袍,,被他們剝了下來用作“黃袍加身”,。
這一場以“有田同耕,有飯同吃,,耙平窮富,,共享太平”為口號的農民起義,在三門灣掀起的波濤,,驚動了咸豐皇帝,。
他們在攻寧海,殺縣令,,開獄放犯,,開倉放糧之后,又組織起號稱三千人的義軍攻打臺州,。
因為平息不了這場農民起義,,鐵場村的這座石橋,還有橋下的這條小溪,,在浙江巡撫的奏折中,,被夸大為“船可對開,,馬可對跑”。
三門亭旁的這個小山村,,迎來了咸豐帝因為那個夸大的奏折,,而調來馳援的清軍江南大營,還有俗稱廣東“赤腳兵”的新招“潮勇”,。
四天之后,,隨著賴岙村最后一幢房子被清軍燒毀,這一場起義偃旗息鼓,。
四十一年之后,,在三門灣的另一頭,一支對于封王拜相沒有絲毫興趣的艦隊,,在十九世紀的最后一年,,沖著三門灣的島嶼、海域,,逐浪而來,。
刺破三門灣海面的,是三艘來自意大利的軍艦,。
在巡弋一周之后,,這三艘軍艦次第離開三門灣。
數(shù)天之后,,在清政府總理衙門的大殿上,,意大利公使馬丁諾提出了租借三門灣的要求,。除了在三門灣建立海軍基地,,他們還要求修筑一條從三門灣通往鄱陽湖的鐵路,而清政府不得將浙江全省租賃給其它國家,。
倘不同意,,意大利將與清政府兵戎相見。
三門灣,,以被列強炮艦綁架的方式,,第一次進入一個王朝的最高統(tǒng)治機構。
三門灣,,還會被這個王朝留在懷抱么,?
“凄涼白馬市中簫,夢入西湖數(shù)六橋,。絕好江山誰看取,,濤聲怒斷浙江潮�,!�
因戊戌變法失敗正在流亡的康有為聞訊,,慨然寫下了《聞意迫索三門灣有感》,。
當三門灣終于被冠以了“絕好江山“的稱謂時,三門灣的命運,,已經輪不到這個王朝獨自作出決定,。
當時的遠東中國已被列強所控制, 日 俄英法無不劃定了自己的勢力范圍 ,。
意大利的索租三門灣,,首先反對的,是與三門灣隔海相望的日本,。
當年的日本,,雖然取得了甲午戰(zhàn)爭的勝利 ,但一時無法獨自蠶食中國,。如果在三門灣建起意大利的海軍基地,,這個帝國將無法染指隔海相望的浙江。
日本反對的理由冠冕堂皇:大清帝國的領土完整必須保證,。
而英國不但表示了反對,,更表示愿意援建這個王朝的海軍力量。
這個最早要求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國家,,之所以反對意大利租借三門灣,,有著自己非常清楚的戰(zhàn)略。
幫助擴充中國的軍力,,是他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同時,,避免與列強交惡的最好方法。
就在之前不久,,清政府向英國訂購的“海天”,、“海圻”號巡洋艦,已經巡弋在中國的領海,。
在十九世紀的最后一年,,列強的外交因為三門灣展開了博弈。
健跳,,這個同樣因為這個王朝的“遷海令”而曾經成為空城的港口,,迎來了浙江巡撫劉澍堂、特調提督李福興統(tǒng)率的兩浙新軍,。
這一次迎來的布防,,讓三門灣第一次迎來了一支守衛(wèi)海域的王朝軍隊。
清政府拒絕了意大利租借三門灣的要求,,而意大利也迫于英日等國的壓力,,收回了最后通牒。
在這個王朝守住了三門灣時,他的子民,,在信仰的海域,,也以自己的方式展開了守衛(wèi)。
在意大利的炮艦離開三門灣半年之后,。一位熟讀經史子集的秀才王錫桐,,在三門灣組建起了“伏虎會”。他們以反洋教相號召,,“滅洋保國”,,率眾焚燒教堂。
公元1903年的10月3日,,在“打倒天主教”的吶喊中,,“伏虎會”一舉攻入寧海縣城,。
三門沙柳鎮(zhèn)的這座白巖寺,,建于何時已經無從可考。但這個寺院的長老,,也承襲了三門灣僧尼修筑海塘,,造福鄉(xiāng)民的傳統(tǒng)。沙柳一座名為長老塘的海塘,,就是白巖寺的僧人在明萬歷年間所建,。
這一年的10月14日,這一場反洋教的起義,,也讓這個佛門圣地迎來了一場慘烈的屠殺,。
因為所屬寺產被傳教士霸占,白云寺當年的住持禮釋和尚,,在三門各地召集反教仇教者數(shù)百人,,云集寺內習武教練,修筑工事,,伺機起義,。
當滅洋教的伏虎會三百余成員,在清軍調兵鎮(zhèn)壓下,,轉移到白巖寺時,禮釋和尚毫不遲疑地敞開山門接納,。
五百余名清兵攜洋槍洋炮,,圍攻白巖寺。
面對踏海而來的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洋教,,百余僧人在這個古寺,,為守住信仰的江山喋血佛門。
禮釋和尚身中數(shù)彈,殞命于寺后的搖巖崗,,
在平定了這場起義之后,,清軍放火燒寺,白巖寺百余僧眾葬身火海,。
白巖寺大殿的佛祖,,目睹了他的信徒慘遭殺戮。
一千五百多年前,,同樣也是踏海而來的一位印度僧人,,將他們帶到了三門灣。
今天,,三門灣的百姓重又建起了白巖寺,。
吳強(三門縣作家協(xié)會理事)(同期聲)
白巖寺剩下的就只有兩幢房子沒有被燒毀,這一幢就是當年師父們的住的地方,,是僧舍,,另外一幢就是舊的大雄寶殿。
不同教義的信仰,,殊途同歸,,在三門灣一同成為了殉道者。
數(shù)月之后,,法國的巴斯卡爾號巡洋艦進泊距三門灣呎尺之遙的寧波甬江口,,走下巡洋艦的法國天主教浙江總主教,拿著擬好了十一項條款的《寧海教案議約》,,讓清廷總理浙江洋務官簽署,。對于發(fā)生在三門灣的這一起“寧海教案”,大清王朝除了賠款白銀十三萬兩外,,并由地方官告示轄內民眾,,天主教納入官府的保護。
這個在誕生伊始,,就以“遷海令”讓他的子民訣別大海的王朝,,還能守得住他的江山,守得住三門灣么,?